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秉承和谐理念的新田文化: 河北易经协会提

发表于2009-05-12
 河北易经协会提供 www.yijingwang.cn
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理论创新,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,而就“和谐”一词本身而言,也成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学者议论和普遍关注的话题。有考证,“和谐”一词最早源自古新田(今山西省侯马市),并由此衍生出独特的新田文化。
 

“和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“和谐”是我国古代“和”的思想的延续和升华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内在精神。“和”的思想源远流长,内涵十分丰富。最早见于《周易》:“乾道变化,各正性命,保合太和,乃利贞”;《尚书》载:“(尧)九族既睦,协和万邦”;《老子》有言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;孔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”;孔子的弟子辈则提出:“礼之用,和为贵,先王之道斯为美”;“和则一,一则多力,多力则强”……可以说,“和”的思想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,并以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合二而一”、“和而不同”、“和为贵”等价值目标,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;以“和衷共济”、“和气生财”、“政通人和”、“家和万事兴”等道德追求,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。
“和谐”一词的出现跟音乐有关“和”与“谐”的出现,最早跟音乐有关。
《尚书·舜典》载:“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”;《诗》云:“既和且平,依我磬声”;《国语》说:“乐从和”;《尔雅·释乐》谈到:“小者谓之和,大笙谓之巢”;《文心雕龙·声律》指出:“异音相从谓之和,同声相应谓之韵”。以后,引伸为和声、和弦、一唱百和、随声附和等。古琴曲《阳春白雪》,传说为晋国宫廷乐师师旷所创,“和者盖寡”既说明该琴曲技巧性比较强,操琴者难掌握,也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晚期“礼崩乐坏”的社会现实;作为晋国宫廷乐师,师旷所维护和倡导的应当是正统的雅乐,而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正处于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时期,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;以《阳春白雪》为代表的雅乐已难以适应人们思想发展的需要,故“和者盖寡”,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音乐跟政治、社会生活的关系。
“和谐”一词的出现,依然是音乐意义的延伸和扩展。公元前566年(晋悼公十一年),晋国在与楚争郑的战争中,取得决定性胜利,郑国被迫以大批乐师、乐车、乐器、歌女向晋求和;晋国终于成功实现了复霸中原的梦想。为表彰大臣魏绛当初“和戎”的主张,悼公特意将郑进献之“乐之半赐魏绛”,并借题发挥:“子教寡人和诸戎狄,以正诸华;八年之中,九合诸侯;如乐之和,无所不谐,请与子乐之……”此段故事被记载在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里,系“和谐”一词的最早出处。
“和谐”治国兴新田和谐治国的理念在新田提出,不是偶然的,应该说是晋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传统地域文化的综合反映。晋是在古唐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,唐作为尧之故地,历来有“协和万邦”、“神人以和”的传统。晋立国之初,周王朝考虑到晋(唐)国的特殊性,即赋予晋(唐)国具有包容色彩的“启以夏政,命以戎索”的建国方略。到晋文公时,则“施惠百姓”:“救乏振滞,匡国资无,轻关易道,通商宽农……利器明德,以厚民性(生)”,遂城濮一战而霸。
新田文化继承和发展了早期晋文化的传统和特色,治国方略始终贯穿“和谐”这一主线。

迁都新田是晋国君臣致力于和谐治国的重大实践:一是新田“土厚水深,居之不疾”,显示晋国对宜居环境的重视。二是“有汾浍以流其恶”,显示晋国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及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多重考虑,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、统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。三是“且民从教,十世之利”,突出诚信建设,体现民本思想,强调对文化的传承,有利于实现广泛的社会认同,有利于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的形成。
和谐治国理念,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。新田,本意是指新开发的能够耕种的土地,迁都新田,有利于鼓励发展农耕经济;有利于发展商贸流通,新田与周王城洛、齐都临淄、楚国郢都并称为天下四大商业都会。
和谐治国理念,推进了社会的法制化进程。公元前513年,赵鞅铸《刑鼎》,这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早又最具影响力的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典,其后,随着三家分晋的出现,一个以晋为摇篮的全新的法制时代业已悄悄在晋都新田催生。

 河北易经协会提供 www.yijingwang.cn

上一页|1|
/1页